每經記者:梁宏亮 每經編輯:楊歡
圖片來源:攝圖網
9月8日,廣州。
一聲哨響,顯示器的比分定格在了73:86。中國男籃憾負尼日利亞,失去了直通東京奧運會的資格。若是在接下來無法在強手環伺的落選賽中突出重圍,中國男籃將36年來首次無緣奧運會。
當易建聯黯然離場,姚明紅了眼圈,坐在電視機前的城叔也不禁潸然淚下。
三大球運動,被國人寄予了太多的感情與期待。前兩天,屢敗屢戰的國足又重整旗鼓登上了新一輪沖刺世界杯的戰場。
昨晚中國男籃敗北之際,專注研究城市發展的城叔也不禁問一句:這么多年了,我們一直羨慕美國有洛杉磯、波士頓這樣能扛起籃球事業發展“大梁”的城市,那么對于中國來說,究竟哪座城市,可以撐起我們的“籃球夢”?
一座籃球領跑的城市
今年CBA總決賽,東莞的廣東宏遠男籃擊敗新疆,讓老對手第6次折戟總決賽的同時,也拿下隊史第9個CBA總冠軍,超越八一男籃成為CBA歷史上總冠軍次數最多的球隊。
宏遠隊的主場——可容納約1.6萬人的東莞籃球中心,號稱“CBA第一館”,現在已經成為東莞籃球文化的地標和城市營銷的重要工具。
這座場館在建設之初,就是按照能夠承接國際NBA比賽的要求來打造。就拿場地內的木地板來說,全部都是從專門供給NBA的木地板生產廠家“進口”,成為東莞各項重大賽事的首選舉辦地。
大型賽事的舉辦,五湖四海的觀眾來這里觀賽,在有意無意間都接受到了東莞這座城市的信息和形象。通過賽事營銷的方式,籃球成為東莞城市形象傳播的一張名片。
有媒體統計,目前東莞有記錄的籃球場超過26000個。在《2018年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》中,還專門提到了全市共有燈光籃球場5705個。在統計公報中,專門提籃球場數量的城市還是不多見的。
除了硬條件,籃球文化在東莞也十分普及。城叔聽過一個段子,在東莞這座“世界工廠”里,有些愛打球的企業老板喜歡用打球來跟供應商、客戶“砍價”。價格還不了就打球,打贏了就按心理價成交。
更直接的體現,當屬熱鬧無比的民間籃球聯賽。東莞不僅有市級甲乙丙三級聯賽以及各種企業聯賽、村級聯賽。全市每個村和區委會幾乎都有自己的球隊和教練,每逢重大節日就打聯賽慶祝。有的村還請國外的職業外援參加。
八個世界杯主場
這次,除了東莞之外,男籃世界杯舉辦地還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南京、武漢、佛山7個城市。它們之間的一個共同點是,幾乎都擁有著符合國際大賽標準的賽事場館:
例如,南京青奧體育館、深圳龍崗大運中心體育館、上海梅賽德斯-奔馳文化中心、北京凱迪拉克中心體育館(五棵松)、廣東東風日產文體中心、佛山國際體育文化演藝中心、東莞籃球中心等,都是國內為數不多能夠舉辦國際NBA級別賽事的場館。
“NBA的一些活動也很想放到中國西部來,但就是沒有一個場館能夠落戶。”針對賽事落地,四川金強藍鯨俱樂部的掌門人周仕強如是指出。參透這層奧秘,越來越多有條件、對大賽渴求愿望強烈的城市開始加強自己的場館建設。
就在9月6日,位于成都溫江的金強賽事文旅中心開工建設,“我們的場館修好以后,對于高水平賽事落戶將起到很大作用,提升球迷的觀賽觀感。我們也正在溝通,爭取把NBA的季前賽以及友好訪問落戶在成都。”周仕強說。
城市如此積極的背后,是巨大的產業風口。
根據深圳市文體旅游局體育產業發展處2018年初發布的信息,深圳體育產業每產出1元,將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出增加6.02元。2017年深圳體育產業同比增長26.8%,總產出702.19億元,相當于體育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值4227億元,對比深圳年總產值,體育產業已經成為重要支柱產業之一。
而在業內看來,“大型體育賽事的承辦權,就是城市的發展權”。比如深圳通過成功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,實現了城市版圖外擴;廣州則通過成功舉辦亞運會,提升了廣州在亞太地區的城市地位和知名度。
被遺忘的“籃球城市”
事實上,早在2000年,國家體育總局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評選“籃球城市”,把它作為發展全民健身運動,培養優秀籃球人才和發展體育產業的依托。
第一批八個“全國籃球城市”分別是遼寧省阜新市、吉林省長春市、上海市盧灣區、江蘇省丹陽市、浙江省諸暨市、福建省莆田市、河南省濟源市、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,成為我國城市開展籃球運動的“排頭兵”。
四年之后,七座城市作為第二批也加入了“全國籃球城市”的行列,他們分別是:東莞市、上海市徐匯區、江蘇省常熟市、河南省焦作市、遼寧省丹東市、河北省保定市、山西省太原市。
縱覽這十五座城市,其中不少都曾培養出過中國籃球界的杰出人才。例如,培養了姚明的上海徐匯、培養了胡雪峰的江蘇常熟、培養了王仕鵬的遼寧丹東、培養了劉玉棟的福建莆田等。
當年,在進行第二批評選之時,由國家體育總局籃球管理中心官員郝國華等組成的評估組,在太原進行了3天的考察。郝國華認為,評選結果并不重要,關鍵是在評選過程中,提高各個城市對籃球的重視,這樣才能使籃球在城市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
不過,二十年即將過去,在這十五座“全國籃球城市”中,有的依然出彩,有的卻被漸漸遺忘。這背后與城市的經濟體量存在一定關聯。在原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、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肖煥禹看來,“經濟發展好了,人們就會去娛樂,體育就會有大發展,一些相應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。”
中國大學生籃球協會副主席、蘇州大學教授王家宏也曾表示,一些賽事之所以選擇經濟發達的城市,很多時候是為了增加申辦成功的概率。他認為,改變這一問題的現狀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協同努力。“如同北冰南展西擴一樣,籃球運動應該以東部和南部為先導,逐步擴散,最終做到東西南北中全方位覆蓋。”
每日經濟新聞
舉報/反饋